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通知

2025年05月07日 08:49  点击:[]

各学院:

为进一步深化新发展阶段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根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和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报和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我校启动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完善体系。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构建国家级、省级、校(院)级三级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通过融通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孕育学生学术精神,涵养学生学术品格,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培育精品。全面动员、广泛参与,坚持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鼓励持续培育和朋辈引领,支持赛项结合、课赛一体,培育符合条件的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申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

二、项目类型与类别

“大创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在类型上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类别上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支持领域项目两类。

1. 项目类型

1)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2)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3)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等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以上3种类型的项目,符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等条件的均可在申报表中注明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校级立项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倾斜。

2.项目类别

项目类别分为一般项目与重点支持领域项目。

重点支持领域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鼓励引导大学生围绕基础学科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关键领域开展创新实践,设国创计划重点支持领域项目。

重点支持领域项目本着“有限领域、有限规模、有限目标的原则,支持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项目持续深化研究和实践,鼓励开展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研究团队要有效利用高校和社会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学科技园、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平台所拥有的一流学科和科研资源,积极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质性创业实践。重点支持领域项目每学院限报1项,学校推荐国家遴选1项。

三、“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项目推荐要求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项目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涵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师生扎根基层开展创新实践,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须根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要求,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报名(网址:http://cy.ncss.org.cn,具体报名时间及要求详见大赛通知)。

四、申报产学合作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

为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企业资源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部高教司每年组织有关企业与高校共同实施产学合作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

五、申报要求

1.申报项目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

2. “大创项目”面向本科生申报,注重交叉融合创新,强调赛项结合、课赛一体,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申报项目,项目类型分为: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

3.每个团队人数在5人以内,项目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同一学年内原则上只能参与(担任项目负责人或项目成员)一个项目,在校期间参与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或项目成员)不超过2项。原则上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毕业前完成项目。2025年应届毕业生不能申报。

4.项目起始时间统一按2025年6月填写,周期1年;

5.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最多可申报2项;中级职称教师限1项;

6.已获2024年以前校级立项项目(或内容)不能作为2025年项目重复申报;已经主持或者参与2024年项目的学生不能参加本次申报;

7.项目立项后,原则上不可更改项目成员。结题证明以省级、国家级发文公示名单为准;

8.放弃已立项项目的指导教师2年内不能参与大创项目指导工作;

六、结题要求

1.创新训练项目依据我校实际,分为理工类项目、人文类研究项目、设计类项目,项目申报书“预期成果”一栏必须填写明确,并达到以下要求:

理工类项目,需提交结题报告、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制作实物;

人文类研究项目,需提交结题报告、调研报告(或研究报告)、发表论文;

设计类项目:需提交结题报告、设计作品(含图纸、实物作品或开发软件)、申报实用新型或外观专利。

2.创业训练项目预期成果需提交结题报告、独立的市场调验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创新创业竞赛获奖证书等。

3.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发表论文或申报专利,需将项目组学生成员(之一)署名第1位,校级需将项目组学生成员(之一)署名前2位。原则上要求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发表文章为核心以上,发明专利需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实用新型专利需授权。同时要求发表文章、申报专利内容必须是和创新项目研究内容密切相关,并注明2025年大创项目(注明项目类型和项目编号),否则不予结题。

七、申报程序

本次申报将通过我校智慧双创管理系统实施。具体流程以及培训将在5月6日通知。

1.项目申报。项目负责人撰写《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见附件),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申报项目学生负责人所在学院。

2.学院初评。学院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为保证公平公正,请各学院组织申报评审,并按推荐次序排序,项目推荐学院对拟推荐项目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填写《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汇总表》(EXCEL版本),标明推荐次序(见附件)(各学院申报评审安排请提前3个工作日报送教务处,教务处安排专人检查)具体名额如下:

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限额表

序号

学院

限额

序号

学院

限额

1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21

10

设计与艺术学院

11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

11

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

3

3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6

12

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

3

4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18

13

文化与教育学院

3

5

机电工程学院

21(其中GF专项3)

14

阿尔斯特学院

6

6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6

15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7

7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10

16

创客空间

6

8

经济与管理学院

11

17

产业命题专项项目

每学院限1项

9

化学与化工学院

14

合计

180



3.校级评审。教务处(创新创业中心)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线上差额(约8%评审。

八、材料报送时间及其他事宜说明

请于5月12日前报送以下材料,务必按照报送表格要求填写。

1.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信息汇总表》1份,纸质版和电子版,电子版为Excel格式。(因省上项目审批严格,请项目组填报信息汇总表时,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填报,项目简介,包含标点符号,务必控制在200字之内);

2. 《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情况数据统计表》,纸质版和电子版。

3. 所有推荐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PDF版),文件命名格式为:该项目在汇总表内编号+ 学院名+项目名称。所有项目电子版存入一个文件夹并命名为:学院名+2025年大创项目申报表。

4.各项目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电子版文件请各学院留存备查。

5.教务处(创新创业中心)对各学院的推荐项目中列入我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重点高水平项目优先立项。学校拿出15个项目名额,对重点项目、高水平项目挖掘效果良好的学院予以奖励。

6.设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创客空间专项项目、 产业命题专项项目(具体要求见附件)。

联系人:赵睿

地点:逸夫楼205室

电话:86179929

邮箱:zhaorui@sust.edu.cn

附件:

1.2025年“国创计划”重点支持领域项目指南

2.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创客空间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3.2025 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信息汇总表

4.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情况数据统计表

5-1. 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申报表

5-2. 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项目申报表

5-3. 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申报表

6.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申报流程

7.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指导老师审核流程

教务处(创新创业中心)

2025430

下一条:2023年立项(含2022年延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通知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邮 编:710021 联系电话:029-86168076